2025年4月2日,曲阜师范大学洙泗讲坛2025年第4期在孔子书院B416举办,哈佛法律学博士、东吴大学兼职教授李克明先生做了题为“向传世经典学智慧——浅谈说话沟通的艺术”的讲座。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院长、洙泗书院院长王钧林,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刘彬,孔子奖章组织委员会秘书长、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副院长邢学坤,李克明教授助理吴蓓女士,孔子文化研究院刘兆轩、陈岳老师及研究生30多人参加了活动。
李克明教授以跨学科的视角,把传统经典文本与现代管理学理论相结合,通过中国古代名士轶事,阐发经典中所蕴含的沟通智慧。他先以“沟通何以不顺”这一问题导入讲座主题,说明面对不同的人要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强调沟通须先观察倾听,他讲道,《六韬》所主张的“因其明而听之,因其势而导之”,与现代沟通学“80%倾听+20%表达”的黄金法则不谋而合。接着,李先生援引《论语》《礼记》等经典,展现了古代文人交流沟通的分寸感。他认为,经典中的对话不仅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更蕴含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为现代人际沟通提供了参照。
随后,李先生结合自身哈佛大学法学博士与企业管理实践者的背景,介绍了如何将经典智慧融入现代职场,指出多维度视角与同理心运用可以提高交流的效率。他还将《鬼谷子》中的智慧与现代肢体语言研究结合,说明肢体微表情是沟通的通用密码。李先生还提到,要活用孟子的“责善之道”,劝谏需“顺性引导”,解围宜“以喻代驳”,提问遵循“先易后难”逻辑,回答则可效仿孔子的举反例、破谬误。
在与谈环节,王钧林教授指出,“道不远人”,人虽然每天都在交流,但很少有人会上升到语言艺术、沟通智慧的角度去思考,李先生从先秦到隋唐的经典文本出发,通过生动的案例,让人体会到经典智慧的绝妙好处。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显得尤为重要,王院长联系佛教“转识成智”的思想,进一步强调领悟、活用经典中的智慧,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
活动举行赠送仪式,邢学坤代表孔子奖章组织委员会向向李克明先生赠送“孔子奖章·国礼”。
中国需要自己的中国礼,能够代表中国,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意义非凡。孔子奖章-国礼以鲜明辨识度,呈现出厚重的中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李克明表示,他将积极服务和融入海峡两岸交流,努力开创厚植文化底蕴、推动文化两创、增进海峡两岸交流的新局面。“孔子奖章·国礼”作为“孔子文化”文化创意国际影响力中国精神标识将在全球范围内赢得更多关注。
一直以来,孔子奖章组织委员会积极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能力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全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不断延展国际“朋友圈”,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
邢学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是指出,孔子奖章-国礼将以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传承发展为立足点,服务国家文化强国战略,以弘扬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标识为己任,增强文化自信,寻找“最大同心圆”,为文明互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活动尾声,李先生向与会学者赠送了个人著作《当孔子遇上哈佛》。
李克明作为一位爱国人士,是一位在多个领域都有卓越成就的人物,现任元大创业投资(股)公司董事长。他不仅在金融和法律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还在传播和研究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李克明拥有台湾大学化工系学士、哈佛大学企管硕士(MBA)和法律学博士(J.D.)的学位,曾在英美法执业律师长达15年,并在台湾东吴大学法律学研究所担任教授。
李克明在其著作《当孔子遇上哈佛》系列丛书中,将孔子的传统文化智慧与西方的逻辑思维进行了巧妙的结合。这套书旨在探索如何在现代职场中应用孔子的智慧,提供了一种跨越东西方文化的独特视角。李克明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推广了孔子的思想,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