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过犹不及感悟——范雪梅

2022-11-28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范雪梅,本人在事业单位工作,担任管理工作多年,已到知天命之年,我的前半生可以说是平稳度过,没有什么大风大浪。自己有很多的爱好,喜欢读书、喜欢国学,喜欢诵读,喜欢动、喜欢静。在今年八月底,有幸前往曲阜阙里书院学习儒风新生活关于圣贤经典《论语》感悟颇深。以下就是我60多天以来读《论语》的感悟,有不到位的地方请李老师及各位老师指正。

一、孔子激励代代人

 在之前我读过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全书》,这本书很励志,每次读的时候特别的兴奋,一度把这本书当成了我的枕边书。而在《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第十二-2》仅仅八个字总结了《成功学》的内容,你想让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大道至简。《论语》当中每一句都是经典,每一句后面都是故事,其内涵耐人寻味。

《论语》活生生的展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温、良、恭、俭、让五个字,表现出孔子的风度、性格和他的修养。孔子激励代代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短短38个字,孔子如此叙述了自己的一生。此可谓史上最短的一篇自传,后来几乎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向往的完美人生。孔子所达到的人生高度、宽度和深度,2500多年来不断被阐述,不断激励着每一代中国人。

《论语》当中,每一句我都喜欢,结合自己让我体会最有感触的是孔子“过犹不及”《先进第十一--15》的中庸思想,事情做得过分了,就像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与朋友相处、与领导相处、与家人相处都要把握一个度。

二、与朋友相处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第十二--23》子贡问老师,什么叫好朋友?老师告诉我们,你看到朋友有不对的事儿,你好好儿的去告诉他,把忠告告诉他,不可则止,他不听你的,那就算了,别再说了,再说下去属于自取其辱。所以好朋友之间也要有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大包大揽,说包在我的身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对他人这样许。但是我们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好爽之人,遇事常是大包大揽,其实这样做的结果都不是很另人满意,同时也伤了朋友之间的友谊,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话说的太满了。

三、与同事相处

 我们对待工作是不是应该越热情越好?无论是分内的工作还是分外的工作。是不是应该做的越多越好呢?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泰伯第八--14》我们把这句话还原,放在我们这个体系中去看,也就会懂。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做好本分,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谋其政。这就是一个前提,先告诉你在其位,谋其政,把你自己应该做的那个岗,先做好了,先不要操心别人的事儿。所以其实我们这个社会很多时候不缺少锦上添花,但我们缺少雪中送炭,有很多人为别人操心,那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但你的本职,对你的这个岗来讲,对你这个链条来讲,这个环节永远是雪中送炭的,所以有很多话,你站在积极的立场上去解读,就能够得出结论。对待工作也有分寸,需要把握。《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

四、父与子相处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子路十三--18》叶公非常敬仰孔子,为了展现自己治理有方,他跟孔子说,孔先生,我这个地方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羊,他很公正的站出来告发了。言外之意是,您看我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多么正直。这就是我治理的成功,叶公向孔子炫耀自己的政绩以及楚国的文明程度。但是他万万没想到,他所沾沾自喜的文明却被孔子毫不留情的揶揄了一番。在孔子看来,他所夸视的父子相告的所谓文明,其实非常野蛮。孔子说,我们家乡人的正直和您这个地方的正直是不一样的,如果儿子做了坏事,父亲帮他隐瞒,如果老子做了错事,儿子帮他隐瞒,公正、正直就在这种做法里面。叶公被完全搞糊涂了,孔子这样的大道德家,怎么会讲出这样的话来?他不明白的是,孔子知道有些东西是有更原始、更重要的价值,是不能被破坏的。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来看这种案例的示范作用,连父子都可以互相告发,会让人们痛苦的接受这样的事实,父子之间也不可相信,这就彻底颠覆了人伦,让人生活在社会,如同生活在丛林,人心会因此冷酷。这种价值一旦被破坏,社会的基本细胞都要被破坏,一只羊并不能对法律的整体尊严产生威胁,更不会颠覆人们对于道德的和社会的基本信心。鼓励甚至强迫儿子出来指证父亲,就必然严重损害这对父子的亲情。这种伤害远远超过一只羊的损失,所以,我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孔子是对的,叶公是错的。这样的例子我们六七时年代以前的人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都深有感触。

 下面我们在讲一下曾子的故事,曾子在孔门弟子里,可谓中国古代孝子的模范。曾子早年有一件事,他在瓜田里锄草,一不小心把一根瓜秧给锄断了,曾子的父亲拿起一根大棒,狠狠的痛打曾子的背,曾子不躲不让,直到被父亲打的昏死在地上。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醒来以后愧疚万分的对父亲说,我做错了事情,您来教训我,您拿了那么大的棒子,累不累?为了不让父亲为自己刚才的昏死而担心,他回到屋里又弹琴又唱歌,以便让父亲知道自己很健康,没什么问题。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很生气以舜孝顺的故事来给曾子讲其中的道理,他说舜也是很孝顺的。舜的父亲叫古叟,是个盲人。舜的母亲死后,父亲又娶了个老婆,还生了个孩子。叫项一家四口人,他的父亲,他的后母,他和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项,除了他以外,三个人整天处心积虑的要把舜给杀了,即便这样,舜也不改变对父母的孝,对弟弟的爱,舜应该是个大孝子。当父亲需要他在身边伺候的时候,舜总是在身边。当父亲批评他给他小小的责打时,舜也都在旁边听着挨着。可是当父亲拿着大棒子来打他的时候,他一定逃的无影无踪。孔子接着对曾子说,你以为他是怕死吗?你以为他是怕疼吗?你以为他是不孝吗?不是,他要保住自己的性命,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才使得父亲没有因为打死儿子而犯下不行父道的罪过,而他自己也没有丧失那全权的孝心,如果舜为了孝顺而听任父亲取他性命,结果是不仅自己死了,还要现父亲于不义。

 孔子提倡孝是有分寸的。孔子非常推崇道德,非常坚持道德,但他不会在道德问题上走向极端。这对于我们的民族来讲,也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因为正是孔子的这一特点,使得我们民族的性格是中庸的、温和的、宽松的,而不是喜欢走极端的。一个走极端的人是很可怕的人,一个走极端的民族是很可怕的民族,一种走极端的文化,是令人恐怖的文化。孔子中庸的道德观念,对中华民族来说真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在今天分享的最后,

说到这里,我要提一提我的家里,我的相公?他就是那种暴脾气,特别的暴,有火必发的人,而我的女儿,和他的父亲居然如此的相似,也就是在初中的时候,就一二年的时候,我女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青春叛逆期到了,我家里面经常会出现抬杠的现象,抬着抬着就干起来了。也不怕各位老师们都当笑话,都说家丑不可外扬,那时候不懂,如果那时候要学了《论语》,我估计我的家里面会好很多,家里面经常是鸡飞狗跳。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结果以至于到高中的时候,爷俩还在纠结这些事情,经常为了一件小事情,就是谁多说了一句,谁少说了一句,就这样经常会干到一起,我很郁闷,在当时我就给女儿说,你爹打你的时候你怎么不服软呢,你怎么不跑呢,这就是不懂中庸之道,就要和爹讲理,这样有用吗?

学了《论语》以后,我就能感觉到我们老祖宗的东西真的太好了,女儿现在在外面上学,我就跟她打电话讲了一些《论语》中的故事,就在前几天的时候,她居然给她爸打了个电话,给她爹道了个歉,我的天。真的,那天真的我挺感动的,所以我觉得《论语》,在我家里面受益了,同时我们作为一个论语传习师,我觉得应该把儒家思想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这也是我们作为论语传习师的一份责任,也是我们的一份使命。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