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的感悟——韩沛言

2022-12-03

今天由我来主持早课,我叫韩沛言,来自山东济南,感恩各位老师们给了我主持早课的机会!接下来 , 我来分享一下诵读《论语》以来的感悟:《家庭》《孝》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 , 蕴含了我国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等等。

我先谈谈《论 语》中 的 “孝”

 《论语》中的“孝” 有“爱”和“敬”两个方面,爱是子女和父母之间源自血脉自然生发的情感,切近于最根本的生命感受,在日常生活中展开,并能够贯穿于子女生命的始终,“敬”是子女对父母发自内心并能够以礼达之的情感,“敬”是遵从父母的意志,但不是愚昧的遵从,而是基于修正的维护、 继承与发扬,在“爱”和“敬”中, 孝实现了生命的自我成全。论语中反复提到“孝”,认为“孝”是“仁”之本,并将“孝”作为弟子言行之始,可见“孝”在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孝”是子女对于父母深厚的情感,这其中一方面包含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源自血脉的爱;另一方面 也表现为子女对于父母发自内心的敬。《孝经》中也提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从“爱”和“敬”两个方面出发,对于《论语》中的“孝”进行浅析。

 在“孝”当中,“爱”的情感是来源于生命中最切身的感受,《论语•为政》篇中提到“孟母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父母对于我们的关爱之情无所不至,唯恐我们有疾病,因此时常担忧。孝子能以父母之心为心,能够谨守其身。在《论语•里仁》中,“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一惧”。孔子认为 ,子女应该知道 父母的年岁,一方面为父母的长寿而喜悦;另一方面又因为父母的衰老而担忧,对于疾病和寿命的关怀,是人最为切身的感受,而孝子对于父母的爱,也是从切身的感受中展开,这样的情感是最为原初的,不带有任何杂念的,由内心生发的自然的关怀,虽然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其实是复杂的,但不得不承认 ,这种切近生命关乎痛痒的情感相对于其他, 比如说父母对于子女成才的希望等感情,更为切近子女与父母情感的本质,在这样“爱”的情感当中,人拨开了自我私欲的迷雾,见到了他人。当然,子女对于父母的爱,不仅是形而上的存在,更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有切实地展开。

《论语•里仁》中提到: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倘若父母在世,则不能离父母远去而日久,因为这样不仅无法向父母晨省昏定,而且致使自己思念父母,父母也思念自己,即使是离开父母远去,那一定要告知所去的地方,从而免去父母的担忧。而且如果有事,他们能及时召自己归来,子女对于父母的爱是最为亲切的,这样的亲近不仅仅体现在心意上的牵挂,更体现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希望能够与父母每日亲近的相处,因此,父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子女每日早晚须向父母问候,这样的相处并非出于父母对于子女抚育和子女对于父母的赡养的责任与义务,而是在道德约束和功利目的之先,是有更为本质的出发点,那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子女对于父母的“爱”并非一时之形,而是贯穿于整个生命。

曾子曰:“慎重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慎重”,是对父母离去的悲痛而愈加谨慎的对待父母之丧,“追远”是在父母离去之后仍然追思不尽,而诚心祭祀。子女对于父母的“爱”,并非因父母的离去而消散或者是有所懈怠,而是贯穿于整个生命,自一而终,在《礼记•内则》中,对此有很好的解读。“曾子曰:孝子之身,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子女不因父母不能够知觉而停止对于父母的亲近,而停止对于父母的亲近与追思,而这样的追思,甚至并非源于对于世俗礼法的遵守,而是先于礼法, 顺于子女的自然之情,是世俗礼法产生的根源。

一部《人世间》道尽人间事,而其中教育背后的真相更是越早明白越好。

一、越是优秀的孩子离父母越远

当周秉琨和发小将昏迷不醒的老父亲送到医院时 已是副市长的大儿子正在外地考察,女儿周蓉正在千里之外拍戏  只有最没用的小儿子跪在地上祈求医生:救救父亲。当大儿子和女儿回来质问老三是怎么照顾爸爸的?

周父说:爸爸是你们三个人的,不能因为弟弟一直守在身边出了什么事就怪他;在外人眼里老大老二都很优秀,只有老三没出息,然而在父母最艰难的时候守在身边的正是那个“没出息”的孩子,人越优秀事业越大,对父母越是渐行渐远,而所谓的没有出息 ,不过是在事业和实力上弱于他人, 但在感情上却更真实亲切;

二、所有父母都将带给他们的孩子

任性的周蓉为了爱情甚至与父母断绝关系,周父杠了多年后,最终还是放不下女儿,主动去看她,当他千辛万苦来到贵州深山,父女对视那一刻,当父女交谈产生冲突,周蓉说:你们就当我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周志刚怒喊:但我还想要你这个女儿!这句话把为人父母的卑微和被孩子拿捏死死的无奈尽数展现在面前,再次让人泪崩!在纷争的伤害中,孩子可以决绝,但父母只能妥协!

三、周家三个孩子,老大娶了省长的女儿,老二嫁给了诗人,俩人还都考上了北大,街坊邻居都夸有出息,而老三从小就不如哥哥姐姐聪明,长大后当了工人,和一个不幸的女人结了婚,连父母都觉得没出息,然而 ,就是这个最没出息的孩子撑起了这个家,忙里忙外,最孝顺也最让人感动,所以,不必奢求孩子有多大成就,更重要的是培养好孩子的性格和心态,不管未来走什么路,都要有让家人和自己幸福的心态和能力。

四、陪伴就是最好的养育

周蓉的女儿冯悦童年缺少父母陪伴,跟着舅舅舅妈长到16岁,周蓉几乎缺失了女儿成长的整个关键期,母女关系因此剑拔弩张,周蓉很委屈,为了女儿也曾九死一生,也曾含辛茹苦,可为什么亲生女儿如此不贴心,如此伤她心?她还不知道,亲子关系不好,教育大多徒劳,缺少陪伴的孩子内心孤独冷漠,不会爱人爱己,教育需要父母打小与孩子一起经历时间,一点点存储彼此的爱,好的亲子关系才是教育的“助推器”,这世上所有的关系都需要用心经营,耐心陪伴。

<!--[if !supportLists]-->五、<!--[endif]-->每个孩子都是天使

在多子女家庭里父母要尊重各自的成长特点和选择,同一个父母,, 大哥和二姐都考入名校,一个是高级干部,一个大学教授,只有周秉琨是普普通通的打工人,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脾性,不同的人生,有的孩子稍加努力就是学霸,有的孩子再用功也是白搭,如果不是上名校的料那就学个一技之长,能养活自己就好,很多有钱有权人家庭并不幸福,而凡夫俗子日子却过得有滋有味,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因材施教。

六、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

周家三个孩子虽然命运不同,但底色都是正直、善良 厚道  公允,大儿子大义,  小儿子忠厚,二女儿热烈以及二儿媳坚持,而这些都能在周父周母身上找到影子,这是家风和家教潜移默化的结果,父母没文化不可怕,爱和正直已经足够,父母对孩子影响太大了,甚至是一辈子的,有句话说得好,真正优秀的父母都是孩子生命中不动声色的摆渡人。

<!--[if !supportLists]-->六、<!--[endif]-->不要贬低孩子

大哥二姐一直被父母视为骄傲,生活在肯定和鼓励中,而周秉琨却被父亲拿来和考进北大哥哥姐姐对比,30多岁的人在被窝里委屈的像个孩子,得到父母的夸奖是每个孩子渴望,即使周秉琨已经成家立业,依然期待得到父亲的认可,当他终于等到父亲那句迟来的肯定,“你是我最满意的孩子”,瞬间哭成了泪人,鼓励是孩子成长的动力,而尊重、接纳、赞赏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再看“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次孔子答的是“敬”,

“敬”是什么?有物质吗,还是心理关怀,没有这个关怀和你养个宠物有什么区别?再看孔子,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今天的父母老了的没有疾病之忧吗?为什么保健品那么好卖?那么多老人花大把钱买没用的药品?他们有这个忧吗?忧,又是心理层面的,还有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 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无违”怎么讲?是敬吧?是顺吧?都是心理的。孔子没说物质的,这段话里还有一个“礼”,

什么礼?不是钱,不是东西,而是情感层面的,我们今天是双音词,“礼仪”其实不是一个概念,仪是仪式,是形式化的,真正的东西是“礼”,礼是情。今天翻译成礼仪是不对的,葬礼、祭礼还都将就的过去, “事之以礼”的礼解释成礼仪说不过去,礼节也不对,礼法更不对,那是后代儒家思想成了核心价值观了才形成的说法。孔子那会还不是,他是尊重“生 事之以礼”,说的是父母在世的时候侍奉他们要做到尊重,尊重才是礼的体现。有人说是按儒家的礼去侍奉,儒家的礼是什么?

从论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讲的礼 当然包括了后来的仪式活动,但原发于情,也就是说儒家文化本出于情,而不是死板的规定。

综上 : 孝是心理关怀,是子女怀着对父母的感恩和对父母的关爱,那么什么举动才是孝顺呢?符合关爱的,包含亲情的,做事让父母心里舒服的,我们更多的替父母考虑,让他们心里舒服,那样的一切举动都是孝顺的。

分享
写评论...